顶部

西安明清建筑文化网

简介:

西安城墙,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],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 ,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城垣建筑。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,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。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,墙高12米,顶宽12—14米,底宽15—18米,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,周长13.74千米。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,面积11.32平方千米,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。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:长乐门(东门),永宁门(南门),安定门(西门),安远门(北门),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。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,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,现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。 1961年3月4日,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],成为名单中唯一的古代城垣建筑 。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,西安城墙入围“神奇西北100景”榜单。

建筑形制:

西安城墙完全围绕“防御”战略体系,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,稳固如山,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。墙高12米,顶宽12—14米,底宽15—18米,周长13.74千米。城门有四:东长乐门,西安定门,南永宁门,北安远门。每门城楼三重:闸楼、箭楼、正楼。正楼高32米,长40余米,为歇山顶式,四角翘起,三层重檐,底层有回廊环绕,古色古香,巍峨壮观。 城墙包括护城河、吊桥、闸楼、箭楼、正楼、角楼、敌楼、女儿墙、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。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,城墙外有城壕。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,又称垛墙,共5984个,上有垛口,可射箭和瞭望。内侧矮墙称为女墙,无垛口,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。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,突出在城墙之外,顶与城墙面平。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。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,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,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。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,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。

历史沿革:

播报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。 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,全长13.7千米,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年),洪武十一年(1378年)竣工,是在明太祖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的政策指导下,在隋、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,当时是西安的府城。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,藩封、府治同在一城,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,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、增建,现仍保存完好。 2004年初,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,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(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)受有关部门委托,配合工程,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,认定它结构复杂,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,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。  据统计,城墙断面从早至晚分为五大期。即:

五大期 断面
隋唐期 现存断面接近三角形;
唐末五代期 加厚旧城墙一点五米至两点五米以上,顶部也加高将近一米;
宋元期 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,土色暗褐,质地密实,夹有少量砖瓦;
明清期 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,即是现今的西安城墙;
现代修葺层 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有关部门进行的加固处理。

西安城墙的价值意义:

西安城墙,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,经过历代的修葺与扩建,尤其是明代的重建,形成了现今的规模。城墙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、军事防御、建筑技艺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证据,也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、审美价值和城市格局价值。西安城墙的修建和维护记录了西安历史和文化的演进,反映了西安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。城墙的建筑结构和设计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,其坚固的建筑材料和精湛的砖雕、石刻、彩绘技艺,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。此外,西安城墙在历史上对西安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,保护了城内的居民和财产安全,促进了城市内部的繁荣,使得西安在古代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如今,西安城墙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旅游景点,吸引了大量游客,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。